新华网 > > 正文

新时代国门行丨瓦罕走廊: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

2018年10月23日 18:42:53 来源: 新华社

 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23日电题:瓦罕走廊: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

  新华社记者李坤晟、张宝印  解放军报记者吕德胜

 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城出发,沿着314国道的中巴友谊公路一路向西,道旁的人烟很快稀疏起来。两侧光秃秃的山岩矗立在帕米尔高原上,车窗外的风景格外苍凉。

  空气越来越稀薄。经过4个小时车程,记者终于来到海拔4860米的南瓦根基达坂,眼前是一道铁丝网,铁丝网的另一侧是阿富汗。

  这就是中阿边境的瓦罕走廊。

   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官兵在骑马巡逻(8月1日摄)。

    今天,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。这里没有海关、没有口岸,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,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,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,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。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

  今天,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。这里没有海关、没有口岸,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,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,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,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。

  “我们就像国家的神经末梢,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边境线上的变化。”站在铁丝网前,克克吐鲁克边防连连长肖博文说。

  克克吐鲁克边防连组建于1955年10月,连队驻地海拔4300米,距2号界碑所在的南瓦根基达坂23公里,巡逻点位高达5420米。

  在这里,最大的考验是恶劣的自然环境。从连队到海拔5420米的3号点位,至今还有6公里没通路,马也没法骑。在不到平原含氧量一半的瓦罕走廊,走完这段路,全副武装的战士们最快也得走5个多小时。

  2015年冬,肖博文带队去2号点位巡逻。途中,他的右脚被马蹄踩到,却因冻伤而毫无知觉。后来在牧民的临时房里,战士们生了堆火,却不敢直接烤他的脚。几个人轮流用雪搓,整整2个小时,肖博文的右脚才慢慢恢复了知觉。

    塔吉克族护边员在瓦罕走廊边界线巡逻(7月30日摄)。

    今天,瓦罕走廊依然处于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最前沿。这里没有海关、没有口岸,有的是戍守边关的边防战士,有的是守卫家乡的护边员,他们共同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反恐铁壁,坚决把国际恐怖势力阻挡在国境之外。新华社记者 琚振华 摄

  为实现“一个进不来,一个出不去”边境防控管控目标,新疆一直在打造“党政军兵警民”六位一体的边境管控模式。在瓦罕走廊,除了解放军战士,塔吉克族护边员也是守卫边疆的重要力量。

  在南瓦根基达坂总共有3个护边员班组轮岗,30位护边员负责15公里边境线的护边任务。“保卫祖国,为祖国守边,这是我们的义务。”57岁的萨发里克说。

  萨发里克是这个班组里年纪最大、资历最老的护边员,2006年开始护边守边的他得过厚厚一叠奖状。有一次,他收到两名阿富汗人非法越境的线索后,第一时间向连队汇报。最后,两名非法越境者被及时控制,最终遣送出境。

  瓦罕走廊的中国一侧是塔吉克族老乡的夏季牧场,建有临时居住点。塔什库尔干乡乡长帕米尔介绍说,这些红顶黄墙的临时居住点都是由政府出资建造的,牧民可以免费入住。

  29岁的护边员胡加正在山上护边,父亲达巴依和母亲帕热斯则在山下放牧。每年5月,他们都会赶着100只羊、15头牦牛,从180公里之外的村庄过来放牧,直到10月再返回。

  达巴依的邻居马达提打开了房子里的太阳能灯,说:“过去他根本不敢想象在夏季牧场还能通电。”

  马达提今年57岁,家里有20头牦牛。“变化太大了。”他忍不住感慨,“过去牧场只有毡房和石头堆的土房子,现在我们住进了砖房。”

  “我们守在边疆,最大的底气就是祖国实力蒸蒸日上。”肖博文说。

【纠错】 [责任编辑: 王楠楠 ]
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

相关稿件

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99778101